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的措施)

2024-03-13 9981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怎样营造良好氛围
  2. 如何建立良好的经营环境
  3. 如何营造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的环境

1、任何人都喜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会使他们更有效率、更愿意工作下去。

  

2、所谓“快乐工作”是一种心理状态,首先是让员工在这个企业工作有一种自豪感、感到荣耀,比如在这个行业在这个公司里有这么一份工作很体面,有比较有竞争力的薪酬,甚至包括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等等这些基本的东西,就是有自豪感。把工作看成荣耀,员工就不会轻视自己的工作,他会把工作当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不分高低的。这样不管做任何工作,员工都会尽心尽力,努力去做好的。把工作当成荣耀,员工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即"精神向心力"。

  

3、第二,要让员工有成就感。他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比如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司的认可、同事的认可甚至亲朋好友的认可,比如能够得到很好的学习与培训,使员工有一定的担当,敢于面对不同的事物。

  

4、第三,企业要营造一种归属感。就是使员工对这个企业有一个情感寄托。国内很多私营企业都实行家族式管理,跟着老板创业的基本都是当年的同乡、同事、亲戚,在草创阶段同乡、同事、亲戚等亲朋好友能够互相激励、倾心扶持,一旦企业上了规模,特别是战略模式发生变化,业务“跨界”扩张,导致企业商业模式、赢利模式发生转移,部分创业元老们由于综合管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很多老板由于感情维系,还希望事业由创业元老或者自己的儿女来承接,实际上,如果创业元老或者自己的儿女确有定国安邦之才,企业员工当然可以忠心耿耿,继续辅佐;如果创业元老或者自己的儿女是扶不起的“阿斗”,公司又缺乏象诸葛亮这样的老臣,处处给新进来的高级管理人员设置障碍,而一些老板又不愿得罪老员工,甚至一些老板喜欢玩弄权术搞“平衡”,这时候公司的处境会非常尴尬,公司上下弥漫“复杂”的氛围、人际关系紧张,导致新进员工没有归属感,员工们无所适从,就会蠢蠢欲动准备跳槽。

  

5、面对这种尴尬、复杂的处境,作为老板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企业之树常青呢?

  

6、1993年,郭士纳就任IBM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是IBM第一次从本公司员工外挑选一个领导人。而郭士纳出任之际正是IBM亏损惨重、即将分崩离析之时。

  

7、郭士纳上任后,他的扭亏为盈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员”。他在一份备忘录中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们中有些人多年效忠公司,到头来反被公布为‘冗员’,报刊上也登载了一些业绩评分的报道,当然会让你们伤心愤怒。我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要大量裁员的痛苦之时上任的,我知道这对大家都是痛苦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必要的。”

  

8、不解雇政策是IBM企业文化的主要支柱,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认为,这样可以让每个员工觉得安全可靠。如今,郭士纳裁员却是动了大手术,辞退了至少35000名员工。

  

9、裁员行动结束后,郭士纳对留下来的雇员说:“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为公司工作多年,薪水太少了,职位升迁太慢。你必须拿出点成绩让我看看,得给我创造出最大的效益。现在,你是否继续留任,就看你的表现了。”

  

10、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整顿和改革,郭士纳在短短六年中重塑了IBM这个曾是传奇式偶像企业的美好形象,使之走上了重新增长的复兴之路。

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的措施)

  

11、“裁员”是经常见到的事情,只有裁掉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部分员工,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很多人已经是处变不惊了。

  

12、作为老板必须清楚: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去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因此,“裁员”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为了少“裁员”,那就要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为员工多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成长,以适应公司可持续发展。

  

13、作为员工来说,公司是努力证实自己业绩的战场,证实自己的唯一法则就是业绩,无论何时何地,假如你没有做出业绩,你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因此,为了避免被“裁员”,应该主动多学习,多参加培训。

  

14、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员工离开,只有三个原因:

  

15、可以说,不懂得培育自己企业的管理者,等于不懂得带兵的所谓将军,这样的将军怎能不打败仗?

  

16、一个企业,要想把优秀员工留住,企业就应创造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解决“三感”问题。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快速、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对于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市场交易环境,建设和谐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标准要求高,是一项多层次、高标准、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改善、法制环境规范、投资兴业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优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本文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叙述重点,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谈几点认识。一、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 1、建立完善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障。以我区经济发展实绩为例,路南区属唐山市商贸中心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前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崛起,为路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路南区委、区政府适应时代发展,抢抓机遇,强化创新,展现区域经济发展亮点,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加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生活富实。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市场化模式的不断进行,交易行为的日趋活跃,许多市场交易行为都呈现出非经济化的倾向,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经济,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做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因素。但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相对滞后也给经济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表现为:一信用缺失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市场秩序的有机运行;二市场交易成本增加,降低了交易效率,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要靠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实现,不能简单地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突击大检查或集中行动等形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信用体系制度建设才是建立良好社会信用体系的根本。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优化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是优化开放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投资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良好的开放环境能够显着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而信用环境是开放环境的基础。信用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也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信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所有经济活动必备的通行证,是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没有良好的信用,走出去寸步难行,引进来更不可能。信用缺失的地方,国际资本不会来,高层次人才不会来,先进技术也不会来,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力,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不可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建立符合地区区情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依托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优化投资和贸易环境,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要不断提高全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开放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二、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秩序。 1、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强化政务诚信建设。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需要靠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理念,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和准则。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该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还是公民个人,都应该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在全社会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诚实守信应该成为社会的财富和资源,是一种人人崇尚、人人共享、人人受益的社会资源,进而形成和谐、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动力和行为基础。另外,要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倡导商务诚信,政府机关必须先讲诚信,党政机关要以自己的诚信服务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到诚信办事、诚信服务,诚信监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各级党政机关加强诚信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诚意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多办好事、实事。对于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承诺的事项,要坚决做到、不折不扣。对直接服务群众的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要推广公示制、首问(首办)负责制、政务公开制等工作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服务的亲和性。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节,要把明确权限、强化监督作为诚信的重点,认真解决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执法不严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诚信理念的舆论氛围。教育是根本。要真正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诚信水平。要通过广泛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和理论研究,认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要建立起一整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体系,既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权益;既要提倡竞争意识,遵循效率原则,又要发扬协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允许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商业道德评价标准。 3、要加快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和修订。积极推进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机构执业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使不守信的市场主体无机可乘,为信用资本的有序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守信的企业得到可靠的保护,失信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4、建立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要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这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机制,它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以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工商部门在此项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如在红盾网上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出台《关于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将企业信用分为若干等级,将信誉良好的企业输入良好行为记录系统,定期公布企业守信红名单,将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填入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失信的黑名单,针对不同信用类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即对守信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对警示企业建立预警机制,对失信企业建立惩罚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有效促使企业提高了维护信用的自觉性,效果明显。 5、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营造商务诚信氛围。要通过宏观经济领域诚信建设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经济行政执法与国民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打造商务诚信环境。要加强生产和流通等经济领域的诚信建设,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生产企业要把诚信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严格生产标准、完备生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上。流通行业要把诚信建设放在加强行业自律,继续改进服务态度、完善售后服务上,有关职能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万城万店无假货、诚信示范街活动、不断拓宽诚信建设领域。同时把活动向批发市场、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延伸。大力推进依法诚信纳税,坚决打击偷漏税违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进行集中治理,尤其是对制假售假、欺诈经营、虚假宣传、不守合同、逃脱债务、偷逃骗税等严重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三、对建立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首先,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现有的国家信用法规为基础,结合地区实际,可以出台相关信用建设的法规、制度。一方面对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约束,提高行业自律意识,提高社会的信誉度;另一方面对行政部门的诚信监督行为给予法律支持,确保政府在征信过程中的权力及信用公正性,形成良性监督、预警、惩治及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规章和标准,整顿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减少不正当竞争,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据现有法规,对中介组织进行资格认定,制订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社会信用中的作用。第三,要突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提高服务效率,为信用体制建设营造环境。一是加大政府部门的法制建设,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让创业者放开手脚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强化信用政府建设,着力营造诚信守约的信用环境。要立足职能,发挥作用,积极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广泛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对一些重大项目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提前介入,并做好跟踪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更好地为创业者营造便捷、公正、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和发展空间。三是打造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信息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事项,依法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逐步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不断创新政务公开的形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打造公正、公开的阳光办事环境。四是建设效能执法。以提高执法公正为重点,以提高执法效率为支撑,努力建设高效、快捷、公正的执法环境。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警体系,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构建诚信信用体系,倾情尽力,多做贡献。

  

一、成本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根本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中国加入WTO,中国向世界的融入和开放在2002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它表明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国内企业的竞争环境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优势是否依然存在?过去,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关系网络优势形成一定的竞争力,而在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在中国办厂,同样可以把廉价劳动力变成它们的优势。特别是外国企业可以用较高的薪水吸引高素质的雇员,相对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企业还要便宜。关系网这个中国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也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在WTO条件下新外资投入的要求是,市场必须有共同执行的准则,而且这些准则是不允许随意改变的。他们希望中国的市场更为规范,与世界资本市场规则更快地接轨。因此,在规则方面我们不再有优势。而游戏规则的改变比关税带来的冲击要大得多。在加入WTO之后,无论对外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了传统的竞争优势,培育和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重新取得竞争优势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1921)曾说:“成本记录的是竞争的吸引力。”生产几乎是无处不在,而生产的后面是其形影不离的成本。成本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竞争的基础。Penrose女士(1997)在其企业成长经济研究中强调:“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科斯在其对企业组织分析中也特别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并不仅仅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经营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具有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由此可知,培养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组织”企业生产要素,以相对低的成本经营。成本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根本。只有提高成本竞争力,企业才有了竞争基础,也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因此,提高成本竞争力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成本竞争力的实例证明——成本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解密联想与戴尔的差距,我们可以从现实角度进一步认识成本竞争力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联想是中国PC的老大,是中国的优秀公司。戴尔是世界PC的老大,是世界级的优秀公司。联想与戴尔都是没有核心技术,但都有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它们的成长历史都很短,盈利模式也完全不同。在一个既定的产业中,对竞争优势的争夺主要是围绕所谓的“三维竞争优势”——客户优势、地域优势和产品优势展开的。联想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将这三者整合为一体,创造性地将高科技的PC竞争转化成了消费化竞争。它通过把握消费者心理,通过品牌推广、销售渠道控制与区域网络建设,通过在国有企业及政府部门方面建立起业务关系网,将销售点、消费者(特别是政府和企业)与它自己之间的三角关系变成了一个“价值增值游戏”,每个参与者都从游戏中获得了好处,从而使联想成为最大赢家。这种将PC品牌消费化的中国式创造,成功地将渠道利润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将只会“高举(价)高打(中心城市)”的IBM、康柏、HP等挤出市场。与此相反,戴尔采用三个金律(Three Golden Rules):压缩库存、倾听顾客意见和直接销售模式,在产品、客户和地域上创造了竞争优势,在除中国外的市场上都屡战屡胜。

  

戴尔是公认的没有核心技术而做到业界老大的例子,但它是公认的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戴尔在做直销,依靠的是建立在直销模式上的低成本配件供应与装配运作体系的实施能力。IBM和康柏都曾经模仿戴尔的直销,但无一成功,原因就是成本太高或效率太低。戴尔从下定单到发货这一过程大约只需一天半的时间,1995年戴尔的库存天数为32天,1998年已减少到7天,据说现在又缩短到5天。这些IBM和康柏没有做到,联想更不可能做到。低成本的直销加上对商业客户战略性的选择构成了戴尔的比较竞争优势,而对装配与供应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是戴尔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的融合使得戴尔的对手发现,戴尔降价之后还有很大的利润潜力,结果就只好望而却步。

  

联想通过分销渠道的管理将生产商、大经销商与零售店、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三赢”,实现分销增值是其核心竞争力。联想的品牌与渠道是其比较优势。然而,联想并没有将其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融为一体。联想设计一个与经销商共赢的价值链,该价值链依赖于消费者对联想品牌价值的认可(多付钱)。因此,其通过品牌支撑分销的模式所创造的利润就成了“假利润”。戴尔玩的是“低成本高品质”的游戏,而联想玩的是“品牌支撑渠道”的增值游戏,当戴尔与联想相遇,戴尔的核心竞争力终将一点一点地将潜力发挥出来,因为,低价优质销售在任何时候都对客户有吸引力。反观联想,却可能在一点一点地丧失优势。戴尔可以用低成本的客户订制,将零售点变成多余,将消费者从联想手中一点一点地夺走。

  

联想与戴尔之战告诉我们:企业可以没有核心技术,但必须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有多种比较优势,但低成本优势是企业最终制胜的法宝。如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在产品或服务相同的条件下,企业就能获得市场,也就能获得利润。利润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反过来,如果有了市场,但没有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原来所拥有的市场优势也会逐渐消失,以致被低成本的竞争者挤出市场。简而言之,成本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般来讲,企业可以通过高效率运作、规模经济、技术创新、低人工成本或优惠取得原材料等手段提高企业成本竞争力。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提升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既不是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了极限,也不是体制转型的活力已经枯竭,而是缺乏战略或战略缺乏科学性。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因为企业战略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在资金经营中自觉地提出了适应企业环境的种种思路,但科学战略的观念依然没有形成,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经营者很难在环境复杂变换的情况下制定出科学的企业战略。从主观上看,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在中国体制转型期练就了一套“出奇制胜”的商战战略,体制转型也为企业采取“机会型”战略创造了客观的环境,他们屡屡尝试,屡屡得手,成功的经验夸大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对科学战略特性中的长期适应性不屑一顾。战略是寻求支撑比较竞争优势的“核武器”,以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科学的战略在具备全局性、未来性、系统性、层次性、竞争性和保密性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长期的适应性。它是指企业为达到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保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加企业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包含在企业内部、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技能和技术的组合,而不是某个单一的、独立的技能或技术。它决定着企业适应环境的快慢和竞争优势持续的长短。它是企业现有业务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变化进入新兴领域的发动机,是企业在任何时间和市场推行产品标新立异战略的源泉。企业培养核心能力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便能够针对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通过对企业多元化战略深度和广度的良好把握,不断增加企业的价值。只有基于核心竞争能力之上的竞争优势才是战略性的优势。同样,也只有基于核心竞争能力基础上的扩张才是战略性的增长,才能够支持或支撑持续性的增长。因此,科学的成本竞争战略应该具有长期适应性,注重企业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只有有了科学的成本竞争战略,企业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和渠道获得成本竞争力,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

  

(二)建立有效的成本竞争战略机制

  

“机制”是指在特定组织和范围内,具有一定功能的各事物之间为实现某一目标,相互联系、作用,并形成有机整体的一种运作方式。企业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是指为实现成本竞争战略目标,将系统内的组织和部分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建立健全良好的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是企业实施成本竞争战略的基石,也是企业增加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可以由成本竞争战略的生成机制、成本竞争战略的协调机制、成本竞争战略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所组成。该运行机制具有目标性、系统性、动态性、整合性和灵活性等特性。

  

1.目标性。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为机制内的任何一个部分的运作,都应该遵循成本竞争战略总目标,在该目标的统一指引下,发挥各自功能和作用;二是指各部分由于自身功能和作用不同,因而有其各自的具体目标。在各具体目标下,各部分充分发挥其功效,通过实现具体目标而最终实现成本竞争战略总目标。

  

2.系统性。它是指企业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中各要素并非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或杂乱无章、无序堆积在一起的,它是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监督和控制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在统一目标下,通过发挥各自功能实现整体效益。

  

3.动态性。它又可称为应变性。它是从机制运行环境、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组织变动等方面考虑,当运行机制的环境、战略目标、措施及组织等发生变动时,企业的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调整机制中的要素、要素构成,改变要素关系等,否则就不能实现战略目标。因此,动态性特点是指企业的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随着机制运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也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处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变化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甚至替代企业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的某种要素,调节运行机制结构,使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更紧密,机制运行达到最优化效果。

  

4.整合性。在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构成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地运行,发挥着各自的效用,同时,又会因为某种原因相互之间发生碰撞,出现矛盾。但因为其是在统一目标下的系统内运作,因而会为发挥最优化效用而进行相互磨合,使系统要素结构保持优化组合,保证系统运行机制的速度和质量,以达到预期目标。成本竞争战略运行机制中各要素组合相互碰撞运行、相互磨合即体现了机制的整合性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SCM)是指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它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制定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如何在改善企业竞争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管理是SCM的核心,借助会计功能编制成本管理计划并实施之,以使企业能更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是SCM的精髓。它具有外向性、竞争性、长期性和全面性等特点。

  

外向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注重行业的价值链、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把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的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而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仅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因而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竞争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帮助企业确立竞争战略,并采取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配合的成本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在日益变化的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战胜对手;长期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超越了一个会计期间的界限,分析较长时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争取在较长时期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全面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包括整个价值链,不仅包括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也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不仅要对经营成本进行分析,还应对产品的开发、研究、试制、设计以及售后服务进行控制。全面考虑各种潜在机会,分析各种机会成本,以增加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盈利。

  

按照战略成本管理观点,如果成本管理不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则无论是成本标准的制定,还是成本降低的措施;无论是成本目标的考核,还是成本业绩的评价,都会迷失方向。可以说,SCM是在考虑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来选择成本管理的方案,关注因成本变化带来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如何做到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不损害甚至提高竞争力,或者在适当提高成本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竞争力是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